2022最新消息

高孔廉:兩岸經貿連結 尋求臺商新定位

2022/04/29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2022-04-29 / 高孔廉

◎奔騰:https://reurl.cc/VD5365

◎風傳媒:https://reurl.cc/9G5GNd

◎中時:https://reurl.cc/n15nz1

◎Yahoo:https://reurl.cc/GxbxyG

兩岸經貿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個課題,「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雖然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但臺灣仍然無法擺脫或「脫鉤」兩岸經貿。

臺灣出口大陸占比高達43%,去年貿易順差1,047億美元,遠超過對全球的654億,而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這個數字更高達1,716億,這樣龐大的國外淨需求,對臺灣經濟成長貢獻,不言可喻。此外,根據金管會統計,上市櫃公司1,635家中,有74%赴大陸投資,累計原始投資金額25,288億新臺幣,截至去年底,累計匯回投資收益5,896億,折算收益率高達23%,足見無論是貿易或投資,都對臺灣經濟佔有重要地位。

其實不僅臺灣,連美國川普也喊出脫鉤,並呼籲美商回流,但上海美國商會去年9月調查,有八成仍看好大陸,且USTR貿易談判代表去年10月在美國智庫CSIS演說,指出美中無法脫鉤Decoupling,甚至還要Recoupling,因為中國大陸配套產業鏈完整,基礎建設(鐵、公、機)等完善,市場規模龐大,另就美中關稅戰,去年10月底徵詢意見,擬豁免549項商品關稅,今年3月決定豁免352項,而免稅期是去年1012日至1231日,目的就在降低物價及通膨。

兩岸經濟產業結構鉅變

就兩岸經貿發展過程來看,貿易大約始於1980年,而赴陸投資則約始於1990年,三十多年來,兩岸相對的「經濟產業結構已產生鉅大的質變」。早年臺灣輸出輕工業產品,投資則是互補的局面,臺商帶去資金、技術、管理、國際市場營運等,在大陸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遭受外商抵制期間,為大陸帶去發展產業的機會,但三十年過去,大陸從「經濟特區」及改革開放,為經濟帶來快速成長,平均每年以近10%快速成長,近年才因基礎擴大,經濟漸漸成熟,改為中速成長。在傳統產業方面,產業鏈完整,技術成熟,並已大量外銷,高科技產業等方面亦頗有斬獲,部分領域已嶄露頭角,如5G、無人機、供電動車的電池、網路應用、數位經濟等等,兩岸產業已由「互補」走向「競合」。猶憶2010年兩岸協商ECFA依協議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開會時,我即呼籲兩岸農業應由單純合作走向「分工合作」,否則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兩敗俱傷。

即使是市場經濟的美國,現在也訂了「美國競爭法」,對半導體、晶片,編列520億美元補助。這就涉及產業政策的措施,關於一個國家需否產業政策,中國大陸過去是完全的計劃經濟,是指令性的計畫,近年已逐漸放寬為指導性計畫,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仍扮演重要角色,臺灣方面過去有經濟建設委員會(經建會),現在改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兩者似可扮演溝通平臺。

兩岸經貿成果

就兩岸經貿成果及重要性來看,兩岸貿易,臺灣始終處於大量順差,以過去幾年來看,2016年出口1,123億美元,占總出口40.1%2021年是1,889億,占總出口42.3%,「新南向」效果似乎不彰。以近三年對陸貿易順差來看,分別是7388671,047億美元,去年年增21%,而去年對全球順差約654億美元,這樣的國外淨需求對臺灣經濟的成長,貢獻鉅大。2019~2021年國外淨需求對臺灣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比例分別為0.19%2.67%1.8%,佔成長率的6.2%79.46%29.45%

如果就投資面來看,雖然近年大陸投資環境不如以前,諸如人口紅利不再、工資大幅上揚、土地價格飛漲、環保要求嚴格、能耗排碳管制,前往大陸投資的金額有下降趨勢,不過規模卻逐漸變大,另外中美貿易戰有臺商外移現象,但工業總會調查,仍有75%尚在大陸,外移東南亞約15%~20%,回臺投資者約5%~10%,可是我們從金管會的統計發現,臺灣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者約占75%,近三年認列的大陸收益分別為4,9065,4815,896億臺幣,這些收益當然也回歸臺灣的股民手中。此外,近年經濟部的回臺投資專案自2019年至202112月底止,據統計已有254家臺商投資,10,384億元新臺幣,而一些中小型臺商及臺幹匯款回家的也不在少數,展現投資效益及資金的回流。

兩岸僵局

目前兩岸經貿的一個制約因素是兩岸僵局,自從2016年以後,兩岸即缺乏溝通管道,海基會原本三大功能,即協商、交流、服務,前兩者已完全中斷。關鍵是在兩岸關係的定位,原本九二共識是一個戰略性的模糊,雙方各有臺階可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21年曾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關係與展開合作的可行方法,制定「替代表述」非常困難;AIT前處長包道格20219月也說,若不接受九二共識,須提出能處理與大陸關係的務實方法。僵局拖延對臺灣並不有利,大陸的快速發展不因兩岸僵局而停滯,2017年兩岸的GDP,大陸是141,436億美元,臺灣是5,908億,差距是20.55倍,而2021年是181,022億比7,748億,倍數是23.36倍,國家的硬實力是展現在經濟、軍事、科技,而後二者的基礎仍在於經濟實力,當兩岸差距愈來愈大,時間會站在哪一方?可想而知。

兩岸如果恢復協商,最優先最重要的就是儘速完成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蔡政府執政六年了,還不敢廢除ECFA,這就是因為享受到80億美元的關稅減免,今年RCEP生效,我們也有部分產品列在ECFA之中,所以不受影響。但ECFA終究只涵蓋了五百多項產品,佔全部八千多項產品的一小部分,因此儘速完成貨貿及服貿才是正解,也才便於申請加入CPTPPRCEP

臺商的新定位

1990年代,臺商是大陸外資的重要來源,也是臺商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但隨著大陸2001年加入WTO,開放市場,外資紛紛進入,世界500大企業幾乎均有在大陸投資,臺商占外資的比例逐年下降,現在僅存2.9%,另一方面因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重組,部分臺商外移,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占對外投資比例也降到32%。換言之,臺商對大陸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均已下降,若非兩岸經貿仍是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的「重要紐帶」,臺商所扮演的角色,已無形弱化。

近年來,大陸經濟產業結構已重大轉型,過去臺商依賴的土地取得,低廉勞工已不復存,用地緊張、地價飛漲,人口紅利不再,工資上漲;過去發展經濟優先,不重環保,如今全民已有環保意識,部分環保法規比臺灣還要嚴格,兩岸有一個相似的陋習,「立法從嚴,執法從寬」,但若認真執法,可逃不掉法律制裁,因此「正派手法經營」,才是正辦,也才能贏得大陸官民尊重。此外,近年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重視,節能減碳,能耗雙控,已成不可避免的課題。再者針對快速化經濟發展造成貧富不均現象,陸方近年提出「共同富裕」主張,臺商行有餘力,也要分擔部分責任。總之,今後臺商的經營願景必須是「正派經營、照顧員工、回饋社會、遵循ESG」,才能永續經營。

面對新時代、新環境、新政策,臺商應從下列方向尋求新定位:

第一、兩岸經貿是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的重要紐帶,兩岸應努力突破僵局,開誠布公,探討分工合作,共創經貿榮景。

第二、由出口導向,改走跟著大陸官方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政策,兼顧外銷與內需,並注意「十四五規劃」及「新基建」內涵,跟著政策走。

第三、由單純的製造業,走向製造服務業,多接觸客戶,了解需求,向下游延伸服務功能。

第四、人口紅利不再,工資、物價均上漲,應善用人工智能(AI)及數位轉型,俾能升級轉型。

第五、大陸高校素質已提升,培育不少高端人才,政府又提出自主研發政策,臺商應利用此一情勢,做好兩岸研發分工。

第六、因應疫情及配合氣候變遷減碳要求,臺商可朝大健康產業鏈及環保產業鏈尋求商機,並注意環保、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SG的趨勢。

第七、由於大環境的貿易戰、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疫情等,對於全球供應鏈構成嚴重衝擊,臺商應考慮將營運總部、財務調度、業務接單設在臺灣,研發尋求利基定位,其他產銷功能因地制宜,布局短鏈及在地化,掌握關鍵零組件及備料,靈活調度,以求永續經營。

總之,兩岸經貿基本上是依市場法則運作,雖然結構已由過去的互補走向近年的競合,但本質上還是互惠互利的,臺商可以擴大視野,走向世界,但不能忽視近在毗鄰的廣大大陸市場,兩岸政府似可經由經貿逐漸化解敵意,開誠布公,探討分工合作,共創經貿榮景。

閱讀 72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27 十月 2022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