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合會第七次例會昨天在台北舉行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右立者和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左立者任雙方召集人雙方握手致意 記者林伯東攝影

  兩岸經合會第七次例會昨天在台北舉行,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右立者)和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左立者)任雙方召集人,雙方握手致意。 記者林伯東/攝影

  兩岸經合會昨天宣布在原有六個工作小組基礎上,增設第七個「中小企業合作工作小組」,宣示重視中小企業決心;已四個多月未進行的貨貿談判,雙方也達成共識,將在農曆年後盡速啟動下一輪談判。

  不過經濟部國貿局長楊珍妮昨坦言,要在上半年完成貨貿談判「有困難,再努力看看」。兩岸經合會第七次例會昨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由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及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擔任召集人,我方由經合會首席代表經濟部政務次長卓士昭主談,大陸則由其經合會首席代表高燕主談,共同檢視兩岸經濟協議(ECFA)各項工作推動進展。

  鄭立中在開幕致詞時呼籲提高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在兩岸經合會中獲得更多實在利益,「希望經合會在這方面多想辦法」;會議結束雙方即決定在經合會原有的「貨貿、服貿、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海關合作」六個小組外,增設第七個「中小企業合作工作小組」,向外界宣示經合會重視中小企業的決心。

  卓士昭在會後記者會上指出,成立中小企業小組,是經合會自二○一一年一月成立以來,首次增設小組,希望藉此平台,推動兩岸中小企業合作與發展。他也建議,可在中小企業小組下設政策交流與發展議題互動平台、兩岸共同培育平台,協助推動兩岸中小企業相關機構交流合作。

  施惠芬致詞時提到,九合一選舉結果「反映了民眾對於協商透明化、協議執行成果為全民共享之渴望」,兩次呼籲雙方代表盡速完成貨貿協議協商,稱兩岸貨貿是「重中之重」;會後也宣布,雙方將在農曆春節後,盡快聯繫安排第十輪貨貿談判,期盼早日達成協議。

  兩岸貨貿談判原預期今年上半年完成,不過楊珍妮坦言,「有困難,再努力看看」,目前協商中的貨貿與爭端解決協議,後者談判速度較快,接近收尾,如協議架構、適用範圍等都達共識,但爭端解決視為貨貿的「配套」措施,發生爭端才有依據處理,將待貨貿完成談判後共同簽署,此兩項協議排除先談妥先簽署的可能。

  大陸商務部副部長高燕指出,「如果服貿、貨貿協議能完成並實施,兩岸受益範圍必將更加廣泛」。

  至於我對陸資開放進度,仍在原地踏步,第四波陸資因為涉服務業開放,和卡關的服貿協議掛鉤,陸方在先前的經合會議曾提及,此回則完全沒談,經濟部投審會發言人朱萍直言,「答案都是一樣,就是pending(卡關)」。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29日電) 行政院今天宣布,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邱于芸接文化部政務次長,交通部政務次長由營建署長曾大仁接任。

  邱于芸去年在台北市長選戰中加入台北市長柯文哲競選陣營,主持柯營的青年公民營,因父親是國民黨中常委、影視大亨邱復生,當時邱于芸的動向就格外引人注目。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今晚說,行政院長毛治國與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數度懇談後,勉予同意請辭,職缺由政務委員杜紫軍接任。

  此外,行政院也同時宣布部會人事,交通部政務次長由營建署長曾大仁接任,現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邱于芸接文化部政務次長。

  根據行政院資料,新任交通部政務次長曾大仁,現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土木工程學系博士,長期服務於交通部,曾任國道新建工程局總工程司、局長、國道高速公路局局長等職,參與多項重大交通建設,兼具交通工程實務與學理專長。

  行政院說,新任文化部政務次長邱于芸是現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為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與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政大公企中心組長等。邱于芸致力推動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深具文化實務工作經驗。1040129

行政院29日晚間表示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杜紫軍接任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社檔案照片

行政院29日晚間表示,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杜紫軍接任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29日電)行政院今晚表示,行政院長毛治國勉予同意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管中閔請辭,職缺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杜紫軍接任。

  此外,行政院並宣布部會人事,交通部政務次長曾大仁,文化部政務次長邱于芸。1040129

    

    杜紫軍掌國發會 立院溝通是挑戰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29日電)善溝通、嫻熟產業政策規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杜紫軍,才剛辭去經長退居幕後,這次又授命出掌國發會,未來如何將示範區特別條例審查往前推進,立法院艱鉅的溝通工作是一大挑戰。

  行政院正式發布杜紫軍接掌國發會後,杜紫軍態度低調,手機一整晚都沒有人接聽,不願意對外回應接任新職的看法。

  杜紫軍為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工業組學士、碩士、博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杜紫軍過去曾任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技正、行政院第五組科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經建會主任秘書、經濟部商業司司長、技術處處長、工業局局長、經濟部常務次長、經濟部政務次長、經濟部長以及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觀察杜紫軍經歷,一路從基層做起,公務歷練完整,無論在經濟部業務或跨部會間協調溝通方面,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深受長官倚重。

  先前九合一大選,執政的國民黨大敗,顯然政府過去主打的經濟牌無效,無法引起民眾共鳴,杜紫軍有感於政策難推,在內閣總辭後便表達無意繼續擔任經長一職,隨後在去年12月轉任政務委員,與現任經濟部長鄧振中職位互調。

  從第一線退居幕後的杜紫軍,原可免於赴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的無理辱罵及政策杯葛,現在重新站到第一線,儘管國發會屬幕僚單位,但仍需赴立法院備詢,勢必將引發立委輪番質疑。

  然而,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因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無望,灰心求去,杜紫軍未來接任後,如何化解示範區特別條例審查牛步化困境,該如何重建與立院的關係,將是他上任後一大挑戰。1040129

兩岸經濟合作會議第7次例會

兩岸經濟合作會議第7次例會29日在台北舉行,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首次上陣,

在開場發言時便2度呼籲兩岸談判代表儘速完成兩岸貨貿協議談判。(吳逸驊攝)

 

  兩岸經濟合作會議第7次例會29日在台北舉行,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首次上陣,在開場發言時便2度呼籲兩岸談判代表儘速完成兩岸貨貿協議談判,「不要因為我方正在推動洽簽兩岸協議對外溝通與諮詢機制而有所遲延」。

 

  對岸召集人、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則回應,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建設出現一些干擾和遲滯,但中方仍將抱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繼續務實推動兩岸經貿合作。

  兩岸經合會第7次例會29日在台北圓山飯店召開,在張顯耀事件後接替海基會副董事長一職的施惠芬首次擔任台方召集人。對手鄭立中在致辭時不但特別「歡迎首次與會的」施惠芬,也細數上一次由張顯耀率團主談的例會成果,似乎意有所指。

  施惠芬在致辭時,字句依照既定講稿宣讀,強調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已到關鍵時刻,中方去年11月宣佈完成中韓FTA實質談判、近來決定擴大上海自貿區,並新增福建、天津、廣東自貿區,都對兩岸經貿交流造成影響。

   她更點出,去年11月底,台灣的選舉結果反映民眾對協商透明化、協商實質成果應為全民所共享的渴望,「值此關鍵時刻」,希望雙方談判代表能儘速完成貨品貿易與爭端解決2項協議的協商,發揮ECFA最大功能,為兩岸經貿往來開創完善的大環境。

   施惠芬向中方喊話,不要因為我方正在推動「洽簽兩岸協議的對外溝通與諮詢機制」,而對貨貿協議的協商有所遲延;2項協議若能順利簽署生效,將有助於兩岸經濟合作的大局,也方不辜負兩岸民眾的殷切期待。

  施惠芬表示,貨貿協商可說是近在眼前,重中之重,雙方已進行9次業務溝通,涉及彼此產業發展利益,需要溝通協商,應儘早達成共識;她再次呼籲協商團隊儘早完成貨貿協商,提升兩岸經貿合作,共同迎接國際經貿挑戰。

  接著致辭的鄭立中則回應,2014年是兩岸關係發展克難前行、穩中有進的一年,「儘管出現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但在兩岸共同努力下,和平發展的基礎沒有動搖、方向沒有改變,去年兩岸經濟合作取得新的發展,包括陸客中轉進行首次協商等,成果來之不易。

   鄭立中說,最近1年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建設「受到一些干擾和遲滯」,使各界對經合會有更多期許,中方將抱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繼續務實地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以最大的誠意和善意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實現兩岸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對於施惠芬的喊話,鄭立中未做任何承諾,儘表示本次例會將回顧第6次例會以後的工作開展情況,總結貨貿及服貿的早期收穫,探討經合會6個小組的未來工作規劃。

央視截頻圖0129

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央視截屏圖

  2015年1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這是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的第一次學習。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並談了意見和建議。
  習近平在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
  公開資料顯示,至今,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課上,已出現近200位專家學者授課的身影。他們是怎麼選上去的,都講了些啥,高層領導都關心啥?近日,記者回訪了這些特殊的講師,走進了他們的特殊課堂。
    講師“老、中、青”兼備
  多位受訪學者告訴記者,2002年12月,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課在中南海懷仁堂“開講”,這是中央政治局的首次集體學習。
        據媒體統計,中國社科院獲邀參與授課的人次最多。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學者來自行業性的學會。總的來說,這些講師主要來自高等院校、黨校、科學院、黨政機關研究室、軍隊院校及研究機構。
        《小康》雜誌報導稱,中央領導集體學習基本上是由中央辦公廳、相關部委、相關科研機構三層協作完成,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牽頭,由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選題,交由相關部委負責完成具體工作(主講人和講稿)。
        據報導,一般來說,集體學習的課題由相關部委組織課題組,選擇並上報講稿起草人和主講人,經中辦批准後具體操作,講稿最後提交給中辦和中央政研室通過後定稿,但也有中央高層領導親自點題的情況發生。
        政治局學習通常由兩位講師聯合授課,年齡結構上“老、中、青”兼備,主要集中在45歲—55歲之間,且多是研究所研究員加大學教授的組合。
  不過記者統計發現,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講師搭配上又出現了新特點。如在2013年1月28日的第三次學習中,時任外交部部長楊潔篪、時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時任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分別作為講師,給政治局成員上了一堂“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課,,部委官員擔任講師也不少見。
    一般要準備4個月的時間
  記者了解到,對於參與授課的老師,他們從拿到課題到正式講課,一般要準備4個月的時間。參與第十一次主講的中國人民大學郭湛教授回憶,他們為此次授課前後共準備了4個月的時間,中央黨校當時專門為此組成了一個備課組,經過反復修改和試講,最終完成定稿。因為必須在90分鐘的講解中,兼顧到理論深度、表述精準、結合實踐等方面,所以必須做到非常嚴謹和認真。
  不過也有例外。據報導,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與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於2010年曾聯合講授“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研究”的集體學習課程,則準備了3年。
  高培勇在接受采訪時說,早在2007年,社科院就接到了上述課題的研究任務,後經反複調研、開座談會,甚至去信訪局了解工作,十幾次修改之後方才定稿。
  結合當下熱點也是講課備課的基本要求。如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一個月後,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一次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曾是此次學習主講專家之一的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說:“我們當時備課就緊扣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決定的說明來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裡面談到很多關於改革的方法論,這方面談的內容非常豐富、深刻,所以我們在講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時必須結合。”
    內容緊扣當下現實
  一名授過課的學者回憶稱,在授課時,領導人會不時地在講稿上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勾畫,授課完畢,會據此提出疑問和自己的見解。
  2004年曾參與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授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原所長李崇富回憶說,在互動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學者們往往偏重學術研究,而中央領導則是從戰略高度俯瞰我國的各種社會問題,並結合各領域的現象進行探討,“領導人對很多問題的思考深度都遠在我們之上。”
  這些特殊的課,領導人關注點也很有意味。曾作為政治局集體學習講師的韓慶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回憶,領導人的問題往往與現實密切相關。在講課時,領導人就曾提出“怎樣把握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之間的關係”。他還就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進行了回答。
  以最近的這次集體學習為例。習近平在學習時強調,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這也是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學習哲學問題。韓慶祥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他深深體會到哲學是領導幹部的看家本領。古希臘柏拉圖曾說,國王應當是哲學王。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指各級領導幹部既要靠權力、資本、市場等展開工作,也要靠思想的力量展開工作,而這個思想的力量則是需要哲學來提供的。”
    附錄:
        十八大以來20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概覽
        第一次:2012年11月17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第二次:2012年12月31日,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第三次:2013年1月28日,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第四次:2013年2月23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第五次:2013年4月19日,我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
        第六次:2013年5月24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七次:2013年6月25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第八次:2013年7月30日,建設海洋強國研究
        第九次:2013年9月30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十次:2013年10月29日,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
        第十一次:2013年12月3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第十二次:2013年12月30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
        第十三次:2014年2月24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第十四次:2014年4月25日,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
        第十五次:2014年5月26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十六次:2014年6月30日,加強改進作風制度建設
        第十七次:2014年8月29日,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推進我軍軍事創新
        第十八次:2014年10月13日,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
        第十九次:2014年12月5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
        第二十次:2015年1月23日,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遼寧省秘書長譚作鈞CFP資料

遼寧省委秘書長譚作鈞CFP 資料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月17日消息,日前,經中共中央批准,譚作鈞任遼寧省委委員、常委;戴玉林任遼寧省委常委;趙國紅不再擔任遼寧省委常委職務。

  另據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官網消息,1月20日,遼寧省委常委、秘書長譚作鈞在省委副秘書長刁紹長、刁林的陪同下到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調研。

  上述信息顯示,譚作鈞已經以遼寧省委常委身份兼任省委秘書長。
     

  根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提供的簡歷,譚作鈞1968年10月生於湖南茶陵。譚作鈞此前曾任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副總經理,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等職。2012年6月,年僅44歲的譚作鈞調任遼寧省副省長。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現年46歲的譚作鈞在擔任遼寧省委常委後,已經成為國內31省份中最年輕的省級黨委常委。
  此前擔任遼寧省委常委、秘書長的陳超英已經於2014年8月調任河北省委常委、紀委書記。
  

  另據澎湃新聞梳理發現,十八大後,北京、天津、山西、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貴州、西藏、陝西、甘肅、寧夏、河南等23省份的省級黨委秘書長做了調整。其中,山西、江西兩省省委秘書長被查。

  譚作鈞履新後,尚有北京、重慶兩地的省級黨委秘書長職務還未補缺。

  2014年7月,原任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委秘書長的趙鳳桐履新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長;9月,原任重慶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的吳政隆調任山西省委常委,並履新太原市委書記。

  寧夏自治區黨委秘書長紀崢是唯一一位未進入省級黨委常委會的黨委秘書長。據寧夏黨建網公佈的干部任免信息披露,寧夏黨委副書記崔波2013年將此前兼任的黨委秘書長一職交接給時任黨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紀崢,但紀崢未進入自治區黨委常委班子。

  另外,現任河北省委秘書長景春華在擔任黨委秘書長兩年多後才進入河北省委常委班子。

  目前,各省級黨委秘書長中“65後”有2人,分別是浙江省委秘書長趙一德(1965年2月)和此次履新遼寧省委秘書長的譚作鈞。

上海自貿區洋山港集裝箱碼頭

  這是2014929日航拍的上海自貿區洋山港集裝箱碼頭。“這一年,我們銳意推進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2015年元旦前夕,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用自信的話語,回顧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取得的成績。一年多來,改革呈現加快推進之勢。新華社記者凡軍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九萬里風鵬正舉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改元年工作述評

  新華網北京127日電(記者霍小光、張曉松、楊維漢、華春雨)“這一年,我們銳意推進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2015年元旦前夕,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用自信的話語,回顧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取得的成績。

  一年多來,改革呈現加快推進之勢。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個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舉措……改革部署出臺的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主動作為的擔當,促成上下聯動的局面;

  蹄疾步穩的推進,激起千帆競發的熱潮。

  深改元年,改革大潮在一項項革故之舉中湧起,改革畫卷在一項項鼎新之措中展開,全面深化改革猶如鯤鵬展翅,乘風翱翔。

  運籌帷幄、統馭全域——黨中央以堅定的決心和擔當、堅毅的勇氣和智慧,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穩步前行

  20141230日,中南海。《關於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總結報告》,擺在了出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的與會者面前。

  這份報告,不僅是對全面深化改革發軔以來各項工作的盤點,更是一份底氣十足的成績單。

  習近平總書記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概括全面深化改革的進展與成效——

  “改革形成了上下聯動、主動作為、蹄疾步穩、狠抓落實的好局面”;

  “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

  “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有力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的工作”……

  時光回溯。一年多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党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涉及336項重要改革舉措。

  ——這些改革,既有議論多年、改革阻力較大、多年都啃不動的硬骨頭,也有涉及多部門、跨不同領域,牽一發動全身的“牛鼻子”。

  ——這些改革,既有直面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旨在立行立改的具體舉措,也有著眼長遠發展,旨在標本兼治的制度建設。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在改革第一年決不能放空炮,而是要真槍真刀幹!”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的意志和決心,擂響催動改革進軍的隆隆鼓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一個多月,201312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同志擔任副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中國最高領導人親自掛帥,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輿論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大業的重要性、艱巨性、嚴肅性。

  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領導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圍繞總目標謀篇佈局,觀大局、察大勢、謀大事,始終牢牢把握正確方向,駕馭和引領著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確保改革的正確航向——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八次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八審”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改革方案,“八論”改革目標任務和路徑方法,從戰略和戰役層面對改革實施作出具體部署。

  從強調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到強調把狠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從強調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到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從提出嚴把改革方案品質關、嚴把改革督察關,到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從鼓勵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到推動改革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互動……領導小組以務實的工作作風,一手抓審議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改革議題,一手抓研究部署各領域改革的協調推進,推動開局之年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各地區各部門也迅速建立健全黨委(黨組)領導下的工作機制,統領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搞好方案設計,改革方案都要奔著問題去,積極主動瞭解問題,做實做細調查研究、徵求意見、評估把關等關鍵環節,做到精准把脈、精確制導。

  領導小組定期審議重大改革方案,深入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存在的問題風險,明確政治底線和社會穩定底線等,重大問題提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確保重大改革論證充分、決策科學。

  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領導小組堅持科學擺佈,重點抓好具有結構支撐作用的重大改革,選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作為突破口,並對一些重大問題開展試點探路,充分彰顯黨中央推進改革的決心、力度和自信。

  清晰明確的“施工圖”,引領改革穩步推進——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對序盤階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總要求,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點,排出當年要完成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予以重點督辦。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逐項明確了336項重要舉措的目標、路徑、時間節點和可檢驗的成果形式,為未來7年全面深化改革繪製了完整系統的大施工圖。

  20148月和12月,領導小組分別審議通過了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和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總結報告,及時總結經驗和不足,明確改進工作的方向措施,12月提出領導小組2015年工作要點和貫徹實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舉措2015年工作要點,對新的一年改革任務提前作出明確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在一個又一個工作節點的清晰標注下,扎實穩健向前邁進。

  不斷深化的戰略佈局,鋪就改革的法治軌道——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這一重要論斷,鮮明指出了“改革”與“法治”辯證統一,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一開始就納入法治化軌道。

  2014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會閉幕4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把全會提出的190項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台賬,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

  兩次全會、兩大主題、兩份決定,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總體戰略在時間軸上的順序展開,形成姊妹篇,如大鵬之兩翼、戰車之兩輪,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共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環環相扣的推進鏈條,保障改革舉措落實落地——

  “實施方案要抓到位,實施行動要抓到位,督促檢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傳引導要抓到位……”習近平總書記對狠抓工作落實提出了“五個到位”的明確要求。

  從及時總結地方推進改革情況,對苗頭性傾向及時打招呼提醒,到中央改革辦成立督察局,專司改革方案督檢之責;從強調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幹,到強調要考核驗收改革竣工結果,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問責……領導小組始終把抓落實作為重要政治責任。

  從在重大改革方案中留出政策空間,鼓勵不同區域差別化探索,到對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具備可複製可推廣價值的經驗及時在更大範圍推行……領導小組不斷推動改革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

  從把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標準,到試點實施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尊重基層群眾實踐,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領導小組始終注重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

  一年來,改革部署全面展開,改革漸次向縱深推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跟進解決,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扎實推進,一個方案一個方案有序推出……隨著一系列具有標誌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堅冰正在被打破,一場深刻變革正在中華大地孕育迸發。

  盤點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謀劃、全面佈局,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開出一劑劑破除頑瘴痼疾的良方猛藥。改革舉措落地之有力、行動之快、效率之高,讓世人眼前一亮,讓全黨全國精神為之一振。

  世界輿論認為,“中國改革的幅度和力度超出預期,讓國內外大吃一驚”,“中國領導層已向外界證明,他們有能力作出艱難決定並聰明地貫徹實施”。

  多點突破、領先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提供了活力和動力

  國家統計局剛剛發佈的宏觀經濟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同時結構更趨優化,動力更加充沛,展現出良好的韌性、充足的潛力和較大的迴旋空間。

  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國內“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經濟體制改革卻快馬加鞭,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一核心問題,著眼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打出一系列改革重拳。正是全面深化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障了中國經濟快車換擋不失速。

  一年多來,經濟體制改革緊鑼密鼓、好戲連台。

  ——改革,劍指體制積弊。

  財稅體制在國家治理中始終發揮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雖經多次調整和完善,但始終未觸及深層次矛盾。政策上的修修補補已經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來一次制度上的創新和系統性的重構勢在必行。20147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係三項重點任務。

  按照財稅體制改革思路和部署,在助推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特別是為現代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鬆綁提速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擴大到鐵路運輸業、郵政服務業、電信業,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在全國範圍實施,完善促進就業創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等。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總體方案進入系統設計階段,對一些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過高、與普通員工差距過大,一些央企負責人在“職務消費”中大量報銷個人費用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首先開刀。20148月,中央決定,對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不合理的、偏高過高的收入進行調整,對其公務用車、辦公用房、業務招待、國內差旅等設置上限標準,嚴禁用公款支付企業負責人應由個人承擔的消費娛樂活動等各種費用。一系列強有力改革措施出臺,力求從源頭上堵住國有企業存在的“四風”漏洞,態度之堅決,措施之果斷,凸顯中央除頑瘴、克痼疾的堅強決心,被老百姓稱為“大快人心之舉”。

  ——改革,向市場要活力。

  經濟體制改革的首場大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且力度空前,國務院重點圍繞投資和生產領域,累計取消下放7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實行“先照後證”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從推動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企業服務“一張網”,到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專案目錄、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一項項改革舉措直指“審批多”、“審批難”頑疾,釋放簡政放權的強烈信號。

  藥價、油價、氣價、水價、票價……多年來,一提到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價格問題,政府有苦衷,企業有難處,百姓有吐槽。打破行業壟斷壁壘,實行公開透明的市場化定價,成為這輪改革的重頭戲。國務院抓住有利時間視窗,著力以改革為統領,促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陸續放開電信業務、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等26項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鬆鐵路運價管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啟動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更加符合市場規律、更加靈敏的價格機制逐漸成形。

  被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去年以來在放開市場准入方面邁出堅實步伐。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國務院審慎把握、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擴大同業存單發行主體範圍,有序放開金融機構市場准入,首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獲准籌建,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滬港通”正式啟動,資本要素的市場化邁出重要一步。

  ——改革,為未來蓄動力。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國爭相調整、適應,抓緊實施必要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立足中國實際,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培育和注入新動力,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已勢在必行。

  以問題為導向,中央加快了科技體制改革步伐:針對科技計畫碎片化、科研專案取向聚焦不夠等問題,出臺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針對科技資源配置分散、科研設施重複建設等問題,決定將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針對院士遴選過程中存在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著手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同時,在更大範圍推廣中關村試點政策,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選擇部分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改革試點……一攬子科技改革方案的提出,必將推動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為代表的新興生產力崛起,為中國未來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改革,為發展拓空間。

  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發展農業面臨的形勢發生新變化,如何通過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用市場機制啟動農村生產要素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新的時代命題。

  2014年,黨中央啟動了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塊地”的改革。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強調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部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強調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作為開放型經濟大國和國際經濟體系積極參與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積極作為,更多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智慧,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引領國際合作方向。

  黨中央牢牢抓住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戰略機遇期,確立推動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在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連續打出了組合拳: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並總結推廣試點經驗,深化以備案制為主的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改革,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出推動建設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戰略,對未來中國對外開放格局進行頂層設計,不斷培育競爭新優勢。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改革之姿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正衝開一切阻礙發展、束縛活力、抑制創新的藩籬,讓一切財富的源泉湧流,讓一切創新的能力迸發。

  夯實基礎、放眼長遠——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清晰地標注著制度現代化的時代命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党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全國人大常委會著眼於推動重點領域立法,通過關於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關於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關於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式試點工作的決定,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完成20年來首次大修,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經修改後正式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定國家紀念日,通過了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關於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制定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路線圖逐漸清晰。

  同時,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加強專題詢問和各項監督工作、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繫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推進人大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

  人民政協圍繞加強協商民主制定年度協商計畫,完善雙周協商座談會制度。黨中央制定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繼續重點加強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積極開展人大協商、基層協商、人民團體協商,逐步探索社會組織協商,推動構建程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

  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治國理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援。

  黨中央從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在手上,及時出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為進一步健全決策諮詢制度,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佈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提供了路線圖。

  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年來,一項項旨在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的改革措施有序推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在上海等6個省份啟動試點工作,司法體制改革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在北京、上海、廣東設立智慧財產權法院,進一步強化智慧財產權的運用和保護,激發社會創造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為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按照“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要求,在12個中級、基層法院試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制定深化公安改革的框架意見等,一批基礎性、制度性措施相繼推出。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開展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進一步規範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策部署實現了“早期收穫”,達到了領導小組提出的“新開門面要站在高起點上”的要求。

  ——針對“信訪不信法”問題日益凸顯,中央制定《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著手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

  一幅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改革圖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更加凸顯出來。

  把握方向、激發活力——文化體制改革開拓前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夢想的靈魂。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

  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最先審議通過的專項改革方案之一。目前,31個省區市都已按照中央要求制定下發具體實施方案,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扎實推進。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既要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共性要求,又必須充分考慮文化領域自身特點、特殊要求,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統籌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

  一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開拓前行,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增強發展活力,強化導向管理,繁榮文藝創作,推出更多優秀精品力作。各項改革舉措依次啟動、精心實施,96項年度重點任務全部完成,推動改革向面上展開、向縱深推進,引領著文化發展品質和效益的提升,文化建設呈現新氣象、新面貌、新格局,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

  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支援力度,引導社會參與。《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向社會公佈,就像一張文化民生施工圖,宣示了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

  中央和有關部門制定38個政策性文件,理順內外宣體制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管理體制,密集出臺一系列文化經濟政策,涉及支援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文化企業發展、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支持電影繁榮發展等諸多政策利好,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整合媒體資源,實現內宣外宣一體化發展。制定下發《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媒體傳播體系初現雛形。

  黨中央組建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加強對互聯網網站、互聯網新聞、互聯網新技術應用的管理,網路輿論空間明顯淨化。

  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邁出新步伐,探索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企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進一步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統籌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著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文化的發展繁榮,離不開改革創新。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必將鑄實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體制基礎。

  增進福祉、共用成果——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推動改革成果更廣泛更直接惠及人民群眾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社會事業改革堅持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推動改革成果更廣泛、更直接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兜底線、保基本,注重增進人民福祉。

  一年來,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國務院用制度“穿針引線”,補短板、兜底線、保基本,確保“民生安全網”網線結實、網底不破。圍繞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27個省區市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開展養老服務業和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基本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之網越織越密、越織越嚴,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免除後顧之憂。

  一年來,中央堅持以改革創新增進人民福祉,推出了大學生創業引領計畫,出臺了失業保險支援企業穩定崗位政策,健全了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了低保等城鄉困難群體救助水準,整合碎片化的社會救助制度,發佈實施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改革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全國推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完善了基本藥物制度,擴大了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現了公租房、廉租房並軌運行,啟動了共有產權住房試點。

  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隨著一件件關係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張張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正展現在億萬百姓面前。

  ——抓統籌、削壁壘,共用城鎮化發展成果。

  一項戶籍制度改革,延續半個世紀,關係億萬人口,涉及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等方方面面,可謂牽一發動全身。

  面對這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慎佈局,大膽出手,在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的同時,一攬子加快推進城鄉養老並軌、城鄉醫療救助並軌、進城務工人員基本醫療服務、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等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舉打破了“農業”與“非農”壁壘。

  一年來,隨著一系列民生領域體制機制的創新,公共資源正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民生“蛋糕”在不斷做大的同時越分越好。

  ——不畏難、敢擔當,直面社會關注熱點。

  高考加分使“造假暗門”叢生,“唯分數論”造成人才結構單一化,教育資源過分集中導致“擇校難”,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基礎薄弱……針對這些突出問題,中央出臺了一整套教育綜合改革措施: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啟動滬浙兩地高考招生改革試點,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例,制定上海市和北大、清華綜合改革方案,推進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校園足球。

  莘莘學子將迎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加科學的考試科目組合、更加多元的人才選拔機遇、更加廣闊的社會展示舞臺。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這些百姓的心中所想所盼,正被改革的如椽之筆書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壯美畫卷上。

  積極試點、穩慎探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頂層設計,著力構建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也要統籌考慮經濟體制改革,這樣才能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

  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及部分領域和區域的盲目開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是導致我國當前環境問題的主因,而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則是更深層面的制度原因。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思路,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確定了任務。

  一年來,從提高排汙費徵收標準、擴大徵收範圍、加大處罰力度,到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從開展環境污染協力廠商治理試點,到強化節水準入,開展水權試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步啟動。

  一年來,從出臺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和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到推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再到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改革向著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不斷邁進。

  過去一年,霧霾成為老百姓關注最多、詬病最多的環境問題,黨中央發起“向霧霾宣戰”的號令,“希望並相信,通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保持下去。”

  一系列治理污染的鐵規、鐵律相繼出臺,《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先後制發,以硬約束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燃煤小鍋爐和老舊汽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分別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堅持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齊下”,以總量控制、源頭治理、區域聯動的努力,爭取“霧開霾散”。

  今年元旦,經過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將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明確規定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實施統一的防治措施,使環保監控更強、更有力。正在建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總體構想和工作方案,也將推動我國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新方式。

  堅定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向前,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繪出美麗中國的精彩畫卷。

  持續發力、立行立改——党的建設制度改革和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鑄就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改革航船要戰勝險阻、破浪前行,必須靠強而有力的引擎推動。肩負著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引領全民族復興圓夢歷史重任的中國共產黨,也必須通過改革實現聚力充能。

  一年來,党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發力,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立行立改,在猛藥去屙的同時著力固本強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愈加堅強有力。

  黨中央制定出臺並率先垂範、帶頭踐行八項規定。兩年來,刹風肅紀的猛拳揮出,近9萬人因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受到查處,1000多起典型問題被通報曝光。黨風為之一新,民心為之一振。

  公款消費的“虛火”退了,“車輪上的腐敗”少了,迎來送往的“規矩”破了……伴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改進作風常態化的努力更不斷結出碩果。中央頒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相繼出臺19項制度規定,涵蓋公務接待、辦公用房、會議費差旅費培訓費、因公臨時出國、外賓接待、公車改革、領導幹部秘書管理、領導幹部企業兼職等方面,正不斷從源頭上堵住“四風”的漏洞。

  腐敗現象如毒瘤,侵蝕著黨的肌體。

  過去一年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深化,“老虎”“蒼蠅”一起打,兌現了黨中央“打虎無禁區、拍蠅無死角”的承諾。

  反腐敗成效的大小,既取決於懲治腐敗的力度,也取決於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

  201412月,中央決定,由中央紀委向中辦、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全國人大機關、國辦、全國政協機關這7家單位派駐紀檢組。

  年終歲尾的這則重磅消息,意味著在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不受監督的機關和個人,標誌著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又邁出重要一步。

  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聚焦監督執紀問責主業,到推動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從建立健全下級紀委向上級紀委報告工作制度,到開展查辦腐敗案件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從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開展專項巡視,到搭建追逃追贓國際合作網路……

  越磨越利的反腐之劍、越織越密的制度籠子,在對領導幹部形成不敢腐的震懾同時,也在向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步步邁進。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致力於使黨的組織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和創新,党的建設制度改革既抓制度制定,又抓制度落實,對機制不健全的著力改進,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堅決整治,務求改革成效看得見、摸得著。

  從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修訂並全面實施,著力破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選人;到改進地方政績考核工作,促進領導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構建科學有效、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機制顯現成效。

  從規範領導幹部企業兼職、整治超配幹部,到開展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抽查核實、清理“裸官”,再到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準、履職待遇和業務支出,從嚴管理幹部的實招數、真行動,讓人民群眾看到了吏治清明的希望。

  從開展黨建工作述評考核、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到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黨的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把抓好党建作為最大政績的導向逐步形成。

  隨著党的建設制度改革和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党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正不斷完善,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正不斷增強。

  氣清更覺山川近,心遠從知宇宙寬。

  從中央到地方,從東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區,從中心城市到廣大鄉村,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畫卷在神州大地不斷延展,濃墨重彩,氣勢磅礴。

  一年來,各地區也結合實際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響的改革舉措:

  ——經濟領域,天津探索一顆印章管審批,遼寧實行營業執照、企業代碼證和稅務登記“三證合一”,山東建立征地預存款制度,貴州全面推行礦產權招拍掛出讓制度,浙江建成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網,廣西建立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吉林建立“舟橋”機制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新疆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

  ——法治領域,河南全面推行新型合議庭制度,雲南建立市、縣、鄉三級聯動視頻接訪機制,甘肅出臺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規定,江西出臺醫療糾紛預防處置條例;

  ——文化領域,四川整合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推動公共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上海著力打造報業和廣電兩大全媒體集團、提升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內蒙古實施“數位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

  ——社會領域,河北建成市場主體信用公示系統,湖南推出城市社區工作人員社會保險實施辦法,陝西將扶貧專項資金專案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縣,安徽建立中小學新任教師“省考、縣管、校用”制度,福建推進廈門、三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海南實施初婚結婚證和一孩准生證同時發放,寧夏全面實施先住院後付費診療服務;

  ——生態領域,北京完善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黑龍江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改革,湖北開展政策性森林保險改革,西藏制定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青海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與保護責任及效果掛鉤;

  ——黨建領域,山西以依法確定權力等“六權治本”為載體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廣東等5省開展查辦腐敗案件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工作,江蘇探索處置不合格黨員辦法,重慶探索解決基層實用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等問題。

  ……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剛剛過去的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在開局之年向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邁出了堅實、關鍵的第一步。展望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步入關鍵之年,任務更加艱巨,措施更加有力,步伐更趨穩健,必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和勃勃生機。

 人民網北京1月28日電据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消息,最高法院第一巡迴法庭今日深圳掛牌。首任9名巡迴法庭法官、3名庭長和1名廉政監督員舉行了向憲法宣誓儀式。第一巡迴法庭將受理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的跨行政區域的重大行政與民商事案件。

據悉,最高法院設立的巡迴法庭,相當於最高法院的派出機構,在審級上等同於最高法院。巡迴法庭的法官也來自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各業務庭選派,按一定的時間輪流派駐巡迴法庭。巡迴法庭的判決效力等同於最高法院的判決,均為終審判決。

設立巡迴法庭是我國司法制度的一個重要創新。根據中央批准的試點方案,最高法第一和第二巡迴法庭分別設於廣東省深圳市和遼寧省瀋陽市,兩個巡迴法庭將於今年年初開始受理、審理案件。深圳巡迴法庭掛牌後,本月底,最高法第二巡迴法庭將在瀋陽正式掛牌。

據媒體報導,在人員設置上,每個巡迴法庭設立1名庭長、2名副庭長、8名主審法官、若干工作人員,部分書記員將由地方法院選拔。去年末,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任免名單,任命劉貴祥為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庭長、胡云騰為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庭長。此外,還任命了四位巡迴法庭副庭長。

第一巡迴法庭庭長劉貴祥曾在最高法任職近20年。2013年6月履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之後,劉貴祥在最高法重拳整治“老賴”的過程中扮演起關鍵角色。

· 巡迴法庭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主審法官兩年一換

· 最高法明確巡迴法庭四類受案範圍

  馬雲不再是中國的首富了?

  截至27日收盤,漢能薄膜暴漲10.36%,收報3.73元,總市值達1552.93億港幣,這其中,李河君佔股90%以上。加上漢能水電資產和其他地產及能源資產,李河君的身價起碼抬高至200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足以使其一舉超越馬雲,重登中國首富寶座。雖然阿里巴巴的市值高達2600億美元,遠超漢能,但由於馬雲僅在阿里巴巴和另一塊未上市資產“螞蟻金服”中佔股7.8%,漢能薄膜股價幾輪大漲之後,馬雲的個人資產不敵李河君。

  儘管普通公眾對李河君並不熟悉,但他也早就不是無名之輩。2014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李河君就以淨資產130億美元排名第五。但是李河君一直是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就是一大砲,騙錢!”,有人說他“滿嘴跑火車”,甚至在其任掌門的漢能控股集團,都有人站出來隔空大罵“李河君就是吹牛大王、畫餅高手。”2013年國家審計署曾發佈公告,指出廣東漢能光伏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單位存在多報建設規模和裝機容量的現象,違規獲得中央財政金太陽示範工程補助資金2637.25萬元;漢能集團旗下的黃田水電站致村民索賠無門還懸而未決;其幾百億的身家也遭質疑可能含水分。

  但是,這一切都不妨礙李河君以股票市值踢走馬雲,成為新晉中國首富。

李河君(資料圖)

截止昨日(27日)收盤,漢能薄膜最高漲幅為10.36%報3.73元。

  對於“首富”席位,李河君並不陌生。去年,李河君以870億元的身家首次登頂“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被稱為近年富人榜上最大的一匹“黑馬”。當時有報導稱,“近十年的低調潛行後,李河君持股97.57%的漢能控股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提供商,業務橫跨水電、光伏、風電等領域。”

  但事實是,李河君和低調一次從來不搭邊。放出“豪言”已是習慣成自然。對於其身價所含水分,也一直是不解之謎。

  2009年,一向游離在公眾視野之外的李河君突然高調宣布進入光伏行業。此後,便開始不厭其煩地講述漢能集團宏大的太陽能光伏野心。

  “未來十年薄膜技術必將取代多晶矽光伏電池”這個豪言就是“薄膜代言人”李河君喊出來的,而他也是無時無刻不在推廣薄膜太陽能—— “太陽能領域的下一個重大突破”、“成為中國最大薄膜製造商”都出自他之口。薄膜電池具有重量輕、厚度薄、可彎曲、易攜帶,薄膜發電無污染、低耗能、應用範圍廣泛等優點。與此同時,薄膜組件價格又相對昂貴、低效,比起主流晶體矽電池技術來難以圖利。

  李河君曾漢能設定了終極目標:產能10GW;短期目標則是2012年實現3GW,'滅了英利'、'成為中國最大薄膜製造商'。

    李河君是誰?

  相比馬雲和阿里巴巴,王健林和萬達等,聽過李河君和漢能集團大名的人並不多,也只有在能源界圈子裡面,李河君及其漢能集團的名字才比較響亮。但在能源圈裡面,其名聲頗具爭議,很多太陽能圈子裡面的人都不認漢能的玩法。可以想到,大部分人對李河君的了解程度,還僅僅停留在“他是誰?”的階段。

    水電站起家

  那個時期正是小水電投資的黃金期,在浙江,廣東,福建,很多資源條件較好的小水電站都是那個時期上馬的,一方面工業快速發展,一方面缺電嚴重,小水電不僅能夠全額上網,而且還可以獲得較高電價。此外當時各級政府還出台了一系列非常利好小水電的政策,比如“小水電供電區”政策,允許小水電站圍繞電站建設區域電網,打破了國家對於電網的壟斷。

  小水電實行“以電養電”政策,即小水電企業生產的利潤不交所得稅,直接用於小水電的滾動發展;國家對於小水電還實行低增值稅政策,中國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了新稅制,增值稅率為17%,但允許縣以下小水電生產單位增值稅減按6%計徵。

  國家還對小水電優先提供政府貸款,除了國家政策以外,那個時候,許多省為了緩解電荒,鼓勵小水電發展,還對各自省內的新建小水電站上網電價作了相當大幅度的調整。

  如浙江省,1994年對小水電上網電價進行了調整,新建電站調整後平均上網電價達0.29元/度。

  廣東省調整的最多,新建小水電站上網電價高達0.35元/度,這個價格比很多地區的銷售電價還高,如果按這個價格以及日均發電12小時的保守計算,李河君花了1000萬元投資的1.5兆瓦東江上小水電站,每年給他帶來的售電收益就達到230萬元,還不用交所得稅,沒幾年就可以回本,用李河君自己的話來形容,那就是“水電站就是印鈔機”,自從買了小水電,李河君再也不用擔心賺錢啦。

  打開了印鈔機的李河君開始在全國多地收購或者新建小水電站,不過老是在小河小溪上玩幾兆瓦的小水電站總是不夠過癮,如果我們的李河君當時安於現狀,那十幾年後他最多是富甲一方的富家翁,但就像之後進軍薄膜光伏一樣,李河君有著更遠大的目標,他開始尋找新的戰略方向。

  隨後的2002年,李河君在聽聞雲南省希望引進多種所有製經濟投資水電後,也不知道李河君哪來的勇氣,決定接下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水電站中的六座,要知道每座這種世界級水電站的投資額都是百億天文數字,六座電站加起來總投資要超過千億了。

  但02年恰逢電力體制改革,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和四大輔業集團。之後,五大發電集團將全國主要各水電基地按流域都瓜分入囊中,金沙江也包括其中,胳膊擰不過大腿,李河君最終僅拿下了“一庫八級”中的金安橋電站以及流域開發公司-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的11%股份。

  按照漢能集團官方網站上的資料,金安橋水電站總投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兩期總裝機量達300萬千瓦。金安橋水電站於2003年開始籌建。2012年8月,四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年發電量超過130億度。

  根據公開資料,金安橋水電站的上網電價為0.273元/度,即電站的每年售電收益為36億元左右,漢能集團旗下目前水電權益總裝機量超過600萬千瓦,其中主要為金安橋水電站以及漢能在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中的權益裝機,以及幾個30MW以下的中型電站,因此我們估計這些電站的平均上網電價為0.28元/度,那漢能旗下所有裝機一年的售電收益高達到73億元,而且水電站不需要燃料,運營成本很低,估計這些水電資產一年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可以高達60多億元。

  光靠這龐大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就至少可以撬動十倍以上的資產規模,這也是李河君等上富豪榜河君位置的基石。假使當初沒有五大電力集團來攪局,李河君按計劃拿下來六座電站,並且都成功落成發電,那今年的狀元就不會是馬雲了。

    虛報建設規模違規獲補千萬水電站致村民索賠無門

  外界對李河君的爭議一直存在。2012年6月21日,國家審計署發布的一則名為“5044個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審計結果”的公告,其中便指出廣東漢能光伏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單位存在多報建設規模和裝機容量的現象,違規獲得中央財政金太陽示範工程補助資金2637.25萬元。

  對此,漢能集團解釋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受廠區屋頂安裝、鋪設等條件限制,廣東漢能廠區實際完成了5.18MW,並已並網發電,其餘的4.82MW容量建設地址變更至農夫山泉廠區。並於2012年12月將補貼資金2637.25萬元退還給了河源市財政局。

  在河源市,圍繞著漢能集團旗下的黃田水電站還有一個懸而未決的損失賠償事件。2008年1月13日,黃田水電站獲國土資源局批准,2010年12月31日,該水電站成功並網發電,但隨後卻帶來了纏繞黃田水電站西側烏坭村和清溪村部分居民近四年的噩夢。

  2010 年5月6日,位於河源市東源縣黃田鎮烏坭村的桂山酒業有限公司,突然遭到來自於東側的東江水倒灌,近3000平方米的酒廠全部淹沒其中,旁邊的養豬場和魚塘亦被淹沒。此後,桂山酒廠及旁邊部分村落又三次遭到江水圍困,最高水位達到五米,最低時也有一米多。

  不僅是曾國安的酒廠,位於烏坭村西北方向青溪村的曾憲明、曾國常、曾瑞明和曾國文的責任田地、現耕地也因黃田水電站蓄水而被東江水完全淹沒,老屋也被水覆蓋無法繼續居住只能在旁邊新修房屋。

  “從2010年以來我已經向黃田水電站和相關部門反映了十幾次,但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解決,第一次被淹的時候黃田水電站方面就知道我們的事情,但還是繼續違規蓄水發電。”曾國安說。

  2012年上半年,在東源縣司法局協調辦的協調下,雙方達成協議,黃田水電站一次性補償桂山酒業損失共計430萬元,並於2013年2月4日由黃田水電站負責人李河君的大哥李國祥簽署補償協議書。

  “協議書籤訂的第三天,黃田水電站預付了我100萬元,說剩下的330萬春節之後按期付清,結果後來他們又改口說把酒廠的二十多畝的地給他們,才把剩下的330萬元賠給我。”曾國安談及此難掩憤怒。

  而清溪村的曾憲明四人,至今都沒得到黃田水電站方面的任何賠償,投訴無門。

    太陽能讓其聲名鵲起

  讓李河君登上富豪榜的是他的水電,但讓李河君聲名鵲起的卻是太陽能。其實李河君的太陽能生意,論規模,在太陽能界不算大,論時間,進入的也不早,使其在圈子裡面獲得熱議的原因是其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以及李河君對於自己太陽能生意的高調宣傳。

  漢能進入太陽能行業時間較晚,2009年金融危機後才踏入到光伏領域。而且與尚德,英利等主流企業不同,漢能選擇了薄膜技術。薄膜相對於晶矽技術來說,技術壁壘更高,成本下降曲線更緩慢,另外還有電池壽命,轉換率衰減等問題。因此經過幾年的商業競爭,目前全球只有美國的Firstsolar公司才能將薄膜技術既玩出水平又玩出規模。

  在漢能進入光伏行業的2009年之前,彼時因為晶體矽價格虛高,因此薄膜電池發展較快,薄膜技術和晶矽技術的全球產量比例尚在二八左右。但後​​來晶矽價格逐漸回歸正常,價格從最高400美元下降到目前20美元左右,而且晶矽技術的效率提升很快。

  2009年之後,薄膜技術的市場份額日益減少,目前薄膜技術和晶矽技術的全球產量比例已經達到0.5比9.5左右。近幾年內,大批的薄膜技術企業破產,漢能也因此能夠抄底那些曾經在業內風光一時的薄膜技術企業,包括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e,GlobalSolarEnergy和AltaDevices。

  漢能官網宣稱目前已成為“全球規模第一、技術第一”的薄膜太陽能企業,這兩個雙第一看上去很了不起,但其實深究的話會發現一些問題。

  首先,“規模第一”指的是產能規模第一,而不是產量。其實漢能產量並不高,歷年的組件出貨量排名榜單中都找不到漢能的名字,如此巨大的產能規模,卻沒有相應的產量,要不就是漢能自己宣傳的產能規模虛高,要不就是漢能的產能利用率很低,都不是好事。

  其次,“技術第一”,指的其收購的Miasole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並獲得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0.5%,的確挺厲害。但是漢能沒有公開此技術的度電成本,不管什麼技術的太陽能組件生產的電都是相同。

  因此目前在太陽能行業,真正重要的只有度電成本這個指標,假使某項技術轉換率很高,但成本也高,那消費者並不會因為轉換率買單。目前業內的薄膜王者Firstsolar也不是僅靠轉換率而成功,其度電成本相對於晶矽電池也很有競爭力。

  除了技術路線分歧外,漢能太陽能的商業模式也頗具爭議,其商業模式簡單概括就是“自產自用,捆綁政府”​​。目前漢能在全國有九個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分別位於雙流、武進、禹城、邳州、雙鴨山、青海等地。對於漢能目前的產量規模,九個基地似乎有點太多太散,產量比漢能多十幾倍的英利目前也不過七個生產基地。顯然漢能建設那麼多基地並非出於生產考慮,而是出於其他目的。

  雖然漢能在太陽能領域的玩法,讓很多業內人士看不懂,很多著名光伏企業的高管對漢能的做法公開表示不滿。但這並不影響李河君在光伏領域的佈局,之前同宜家在全球合作,最近漢能又高調宣布同特斯拉展開合作,還贊助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世錦賽,這樣的營銷方法著實賺足了眼球,而且效費比也很高,效果堪比英利贊助世界杯,李河君真不愧是一個精明的商人。

    665億身家遭質疑或含水分

  2013年,李河君以664.9億元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四位,但李河君的真實身家仍不被外界所知曉,甚至被質疑含水分。其在漢能集團的控股股份也被外界傳聞有兩個版本,一種是超過50%,還有一種則是高達97%。

  事實上,在漢能集團高歌猛進佈局光伏產業的同時,其在國內新疆吐魯番、江西宜春等地的光伏項目還處在尚未投產的狀態。對於漢能集團“一基兩翼”業務的投資和盈利狀況,也僅能從漢能集團方面給出的公開信息管窺一二。而漢能集團讓人捉摸不透的股權抵押和媒體曝光信息,更給這個光伏大鱷的真實財富添加了一絲神秘色彩。

  2010年,漢能集團宣布以11億元獲得了2009年在香港上市的鉑陽太陽能29.4%股權,成為控股股東,之後又進一步增持至50.65%。李河君成為鉑陽太陽能實際控制人。2013年1月17日消息,鉑陽太陽能更名為“漢能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新中文股份簡稱為“漢能太陽能”。根據漢能太陽能201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漢能太陽能淨資產約合113.85億人民幣,純利潤14.42億元。

  2013年末,漢能集團將所持漢能太陽能51.05億股抵押給4間金融公司,貸款餘額約5.2億元,實際使用貸款額約為3.45億元來增持公司股份。為何坐擁百億乃至千億資產的漢能集團要通過抵押股權的方式來獲得僅3億餘元的貸款?漢能集團的真實財力、現金流究竟如何?

  據了解,李河君前幾年大肆宣揚的“2000億”薄膜太陽能研發生產投資計劃實則多來自於地方政府和銀行。“漢能在各地投資依據其'三三製原則',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漢能連自己的三分之一也不出。”一位漢能離職高管如是說。

  2011年與2014年,漢能集團分別獲得國開行300億融資授信和民生銀行、亞洲金融合作聯盟提供的總額不低於200億元的融資支持,以支持漢能集團在全球開發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電力,幫助漢能引進、消化和吸收世界上先進的太陽能發電技術。

  “在歐盟'雙反'之前,國內光伏企業90%的產品都是銷往國外的。最後達成的協議是,我們國家出口到歐盟7GW的配額,而在之前我們出口到歐盟是20GW,那麼就算是7GW全部出口了,我們還有13GW的產能釋放不了。國家就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還是沒有辦法消耗掉這麼大的產能。”卓創資訊能源分析師王曉坤認為,目前國內整個光伏行業還是處在一個比較低迷的狀態。

  那麼,對於目前號稱總產能已經達到3GW,“終極產能目標10GW”的漢能集團,能否實現宏大目標,又如何找到賣方市場?這是新首富李河君接下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觀察者網綜合澎湃新聞、太陽能光伏網、時代周報報導)

  2014年中國主要城市GDP排行榜公佈(名單)

  據統計,截至27日,我國已有23個省(區、市)公佈了2014年地方生產總值(GDP)數據,儘管除西藏外均未完成年初預設目標,但是有13個省全年GDP同比增速快於前三季度。有專家認為,結合當前部分先行指標觀察,在去​​年下半年穩增長政策加碼的大背景下,2015年年初我國經濟增長可能不會像此前一些機構預測的那樣全面下滑,市場一直期盼的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也可能因此延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目前多數省份尚未公佈地方財政預算報告,但加大財政支出確保穩增長已成基本趨勢。

  從已經公佈的地方情況看,卻有重慶、貴州、西藏、新疆、陝西、湖北、湖南、安徽、廣西、廣東、寧夏、浙江、河北共計13個省(區、市)在去年末出現了經濟增長回暖,天津、江西、山東、四川、北京、上海6個省(區、市)去年經濟增長情況與前三季度持平。

  浙江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該省去年一季度經濟增長7%,上半年增長7.2%,前三季度增長7.4%,全年增長7.6%,GDP增速明顯呈現逐季回升態勢,GDP總量更是達到40153萬億元,成為全國第4個過4萬億元大關的省份。浙江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王維安表示,浙江省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以及省委省政府去產能過剩、治理環境等建設讓浙江的GDP低於以往,浙江經濟先於全國調整,增速自然先下降。所以2014年浙江經濟前兩個季度的增長水平低於全國,後來慢慢回暖。但是現在及未來不能單純以GDP來考核浙江的經濟發展,也應該看到其內在肌理的變化。接下來,浙江將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

  另一個例子是河北。受產能過剩和大氣治理拖累,該省2014年一季度GDP增長率僅為4.2%,全國31個省(區、市)排名倒數第二,距離8%的年初預設增長目標還有近一半。但是隨著搭上京津冀一體化的快車,經濟增長也是逐季加快,上半年達到5.8%,前三季度增長6.2%,全年6.5%。該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創區域合作新局面作為2014年政府六個方面工作之一予以著重表述。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表示,河北將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全面對接,努力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加速河北崛起。

  另外,全國已經有八個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廣東、福建等。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很多國家和地區在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大關時,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做得比較好,收入分配和居民社會保障等都很不錯,公共產品的供給很充足。比如韓國,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創新能力,收入分配、國民保障都做得很好。

  暨南大學統計學教授韓兆洲表示,在發達國家,居民收入一般佔GDP比重為55%,而我國很多地方都不足40%。分析認為,我國居民收入佔比較低,主要跟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有關,由於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驅動,因此經濟增長不能惠及到最廣大的老百姓。(會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