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聞網

2016-01-21 15:17

楊思松。

121日上午,合肥市政協第十三屆四次會議勝利閉幕。根據選舉辦法的規定和選舉結果,楊思松同志當選為政協合肥市第十三屆委員會主席,丁家康、余小平同志當選為政協合肥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副主席,李殊、謝自信同志當選為政協合肥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楊思松簡歷

楊思松,漢族,安​​徽巢湖人,大學學歷。 19571月出生,197710月參加工作,19855月入黨。

歷任巢湖地委黨史辦幹部,合肥教育學院教師,合肥市委組織部副科級巡視員、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部長助理、副縣級巡視員、副部長,合肥東市區區委書記,瑤海區委書記、區人大主任,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政法委書記,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

20151月任合肥市委常委、秘書長,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簡歷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網)

澎湃新聞記者 鐘煜豪

2016-01-21 12:30

趙曉江

上交所上市公司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築)120日發佈公告稱,公司於1 19 日召開第一屆董事會第88 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聘任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議案》,同意聘任趙曉江、鄭學選先生擔任公司副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趙曉江曾任江蘇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揚州市委副書記,連雲港市長等職務。

官方簡歷顯示,趙曉江(1966.3)是新疆烏魯木齊人,在職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1988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7月參加工作。

趙曉江曾長期在國務院辦公廳工作,先後擔任過國務院辦公廳副處級秘書、正處級秘書、副局級秘書、正局級秘書等職。

20083月,趙曉江赴江蘇南京,掛任南京市副市長,後於20107月出任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正廳級)。

20127月,趙曉江轉任揚州市委副書記,次年4月出任連雲港市委副書記,副市長、代市長。 20141月,趙曉江任連雲港市委副書記、市長。

20151227日至28日,連雲港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二十二次會議。會議以無記名投票形式通過相關人事任免,決定接受趙曉江同志辭去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市長職務,決定任命項雪龍同志為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

項雪龍此前的職務是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而時年49歲的趙曉江就此離開江蘇政壇。

中國建築此次發布的公告顯示,趙曉江已於201511月起出任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黨組成員。

據其官網介紹,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為實際控制人的大盤藍籌股,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等4家世界500強企業共同發起,於20071210日正式創立,並於200972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台州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台州發布”

2016-01-20 14:46

王昌榮。

2016120日上午,台州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議,宣布浙江省委關於台州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變動的決定。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廖國勳到會作重要講話。

經省委研究決定,王昌榮同誌任中共台州市委書記。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姚志文宣讀省委幹部任免決定。

王昌榮,男,漢族,196212月生,浙江松陽人,1988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8月參加工作,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

曾任溫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黨校校長,溫州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農工委書記,浙江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正廳長級)、浙江行政學院副院長等職。

於從文谷華/中國新聞網

2016-01-20 14:52

項雪龍當選連雲港市市長。

120日上午,連雲港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大會進行選舉,項雪龍當選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市長。

20151223日,連雲港市委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宣布江蘇省委決定:項雪龍同誌任連雲港市委副書記,提名為連雲港市市長候選人。 20151228日,連雲港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決定任命項雪龍同志為副市長、代理市長。 2016120日,項雪龍當選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市長。

項雪龍簡歷

項雪龍,男,196312月生,漢族,江蘇江陰人,省委黨校大學學歷,1984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6月參加工作。

198308月,江陰縣雲亭鄉團委書記;

198605月,共青團江陰縣()委副書記(其間:198809月—199007月,江蘇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幹部專修科脫產學習)

199203月,江陰市長壽鎮黨委副書記;

199502月,江陰市長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199610月,江陰市長壽鎮黨委書記、鎮長;

199702月,江陰市長壽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199811月,江陰市青陽鎮黨委書記;

200103月,江陰市副市長,青陽鎮黨委書記;

200106月,江陰市副市長;

200207月,江陰市委副書記(正處級,援疆任霍城縣委書記)

200507月,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正處級)

200509月,溧水縣委書記(正局)

200601月,溧水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正局)

201110月,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201307月,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市級機關工委書記;

201512月,連雲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1601月,連雲港市委副書記、市長。

朱鼎兆/新聞客戶端“交匯點”

2016-01-20 23:02

2016120日下午,淮安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完成各項議程,在淮安人民大會堂閉幕。

本次大會應到代表425人,實到385人,符合法定人數。

會議通過淮安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選舉惠建林為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長。大會還舉行了向憲法宣誓儀式。

惠建林簡歷

惠建林,男,漢族,1964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 19867月參加工作,1992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學歷。

1986.07 江蘇省建委辦公室秘書

1988.12 江蘇省建委辦公室副科級秘書

1990.08 江蘇省蘇州市建委辦公室副科級秘書

1992.12 江蘇省蘇州市建委辦公室副主任

1994.03 江蘇蘇州市建委辦公室主任

1995.05 江蘇省蘇州市建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2001.05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

2006.05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委書記

2008.12 江蘇省常熟市委副書記,市政府代理市長,江蘇常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2009.01 江蘇省常熟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江蘇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2011.10 江蘇省常熟市委書記、江蘇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2016.01 江蘇省淮安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代市長

2016011909: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19日電(姚茜)據《浙江日報》消息,118日,浙江省、杭州市聯合召開動員大會,部署2016G20峰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陳金彪出席會議並講話。據了解,陳金彪此前擔任浙江省委秘書長。

陳金彪同志簡歷

陳金彪,男,漢族,19634月生,浙江諸暨人,1983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

曾任浙江團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常委、副書記、黨組成員,浙江東陽市委常委、副書記、宣傳部長(掛職),浙江省農辦副主任,新疆和田地委副書記(援疆),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正廳長級),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等職。

20154月,任浙江省紹興市委書記。

201510月,任浙江省委秘書長。

20161月,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中新網、國家統計局網站

2016-01-19 10:02

中新網1月19日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創1990年來最低。

以下為國家統計局公報全文:

2015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保持戰略定力,統籌謀劃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深入推進結構性改革,紮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發展態勢。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三季度增長6.9%,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增長8.3%。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

 

一、農業生產再獲豐收

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萬噸,比上年增加1441萬噸,增長2.4%。其中,夏糧產量14112萬噸,增長3.3%;早稻產量3369萬噸,下降0.9%;秋糧產量44662萬噸,增長2.3%。穀物產量57225萬噸,比上年增長2.7%。棉花產量561萬噸,比上年下降9.3%。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454萬噸,比上年下降1.0%,其中豬肉產量5487萬噸,下降3.3%。禽蛋產量2999萬噸,比上年增長3.6%;牛奶產量3755萬噸,增長0.8%。

 

二、工業升級態勢明顯

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集體企業增長1.2%,股份制企業增長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3.7%。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7%,製造業增長7.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4%。新產業增長較快,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增長26.2%,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長12.7%,信息化學品製造業增長10.6%,醫藥製造業增長9.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18582億元,比上年下降1.8%。 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環比增長0.41%。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387億元,同比下降1.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9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57%。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51590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0%,實際增速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投資178933億元,增長10.9%;民間投資354007億元,增長10.1%,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4.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5561億元,比上年增長31.8%;第二產業投資224090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投資311939億元,增長10.6%。從到位資金情況看,全年到位資金573789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5.6%,國內貸款下降5.8%,自籌資金增長9.5%,利用外資下降29.6%。全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08084億元,比上年增長5.5%。從環比看,1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68%。

全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97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8%),其中住宅投資增長0.4%。房屋新開工面積15445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14.6%。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84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6.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87281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6.6%。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281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7%。 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1853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5.6%。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25203億元,比上年增長2.6%。

 

四、市場銷售較快增長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93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42558億元,增長7.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899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1932億元,增長11.8%。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32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商品零售268621億元,增長10.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133891億元,增長7.9%。 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環比增長0.82%。

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8%;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349億元,增長42.4%。

 

五、進出口同比下降

全年進出口總額245849億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357億元,下降1.8%;進口104492億元,下降13.2%。進出口相抵,順差36865億元。 12月份,進出口總額24757億元,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14289億元,增長2.3%;進口10468億元,下降4.0%。

 

六、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4%。其中,城市上漲1.5%,農村上漲1.3%。分類別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3%,菸酒及用品上漲2.1%,衣著上漲2.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0%,交通和通信下降1.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1.4%,居住上漲0.7%。在食品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2.0%,油脂價格下降3.2%,豬肉價格上漲9.5%,鮮菜價格上漲7.4%。 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6%,環比上漲0.5%。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5.2%,12月份同比下降5.9%,環比下降0.6%。全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年下降6.1%,12月份同比下降6.8%,環比下降0.7%。

 

七、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縮小0.0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928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7%。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 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為0.462。全年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加352萬人,增長1.3%,其中,本地農民工10863萬人,增長2.7%,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增長0.4%。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長7.2%。

 

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0.0個百分點。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區域結構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7.6%和7.8%,分別快於東部地區0.9和1.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5.7%,快於東部地區3.0個百分點。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

 

九、貨幣信貸平穩增長

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39.2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3%,狹義貨幣(M1)餘額40.10萬億元,增長15.2%,流通中貨幣(M0)餘額6.32萬億元,增長4.9 %。 12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93.95萬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135.70萬億元。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1.72萬億元,比上年多增1.81萬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14.97萬億元,比上年多增1.94萬億元。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41萬億元。

 

十、人口就業總體穩定

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74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8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5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07‰,死亡人口975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6‰,比上年下降0.25個千分點。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0414萬人,女性人口67048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2(以女性為10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51。從年齡構成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09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8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6.3%;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00萬人,佔總人口的16.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佔總人口的10.5%。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71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0346萬人,減少152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6.1%。全國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戶分離人口)2.94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7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47億人,比上年末減少568萬人。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45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0410萬人。

總的來看,2015年國民經濟仍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新興動力進一步積聚,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仍然錯綜複雜,國內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鉅。下一步,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四、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實現中高收入水平。

 

附註

(1)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與國際接軌,國家統計局從2015年3季度起實施季度GDP核算改革,採用分季方式核算GDP數據,並公佈相關核算結果。

(2)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根據季節調整模型自動修正結果,對近一年來各期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增速進行修訂。修訂結果及2015年四季度GDP環比數據、2015年12月份其他指標環比數據如下:

2014年及2015年各季度GDP環比增速分別為1.6%、1.8%、1.8%、1.7%、​​1.3%、1.9%、1.8%和1.6%。

(4)2012年起,國家統計局執行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 4754-2011),具體內容請參見國家統計局網站。

(5)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範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網上零售額是指通過公共網絡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網站和第三方平台)實現的商品和服務零售額之和。商品和服務包括實物商品和非實物商品(如虛擬商品、服務類商品等)。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不包括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7)2012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統一了城鄉居民收入名稱、分類和統計標準,在全國統一選取了16萬戶城鄉居民家庭,直接開展調查。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城鄉可比的新口徑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處於最中間位置的調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組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等份,處於最高20%的收入群體為高收入組,依此類推依次為中等偏上收入組、中等收入組、中等偏下收入組、低收入組。

(8)農民工是指戶籍仍在農村,進城務工和在當地或異地從事非農產業勞動6個月及以上的勞動者。本地農民工是指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內從業的農民工。外出農民工是指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外從業的農民工。

(9)就業人員是指16周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為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從事一定社會勞動的人員。

(10)區域數據採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標準。

(11)進出口數據來源於海關總署;貨幣供應量、人民幣存貸款、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

(12)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國務院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164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動產業升級、穩定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深度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工貿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放慢,產業和訂單轉出加快,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削弱。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國際產業分工深度調整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契機,立足我國國情,創新發展加工貿易。鞏固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逐步變“大進大出”為“優進優出”,在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預期的同時,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助力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始終堅持穩中求進。保持加工貿易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明確發展預期,改善環境,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根植中國、長期發展。提升開放水平,優化投資環境,著力吸引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製造和生產服務環節轉移到我國。

  著力推動轉型升級。以市場為導向,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盈利水平。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鼓勵綠色集約發展,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國民福利水平。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營造創新發展環境,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創新發展方式,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與新型商業模式和貿易業態相融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

  合理統籌內外佈局。按照國家重點產業佈局,支持沿海地區轉型升級和內陸沿邊地區承接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合作與國內產業轉型升級良性互動。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加工貿易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加強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深化人文交流,提升服務水平,助力創新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取得積極成果,進一步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一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由低端向高端發展。二是產業鏈延長,向生產製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轉變。三是經營主體實力增強,由加工組裝企業向技術、品牌、營銷型企業轉變。四是區域佈局優化,逐步實現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和境內外合理佈局。五是增長動力轉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轉變。

 

二、延長產業鏈,提升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四)加強產業鏈分工合作。鼓勵企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提升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五)促進產業融合升級。穩定外資政策預期,支持外資企業紮根中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吸引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採購中心、分撥中心和結算中心,發展總部經濟。支持沿海地區繼續發展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鼓勵企業落地生根、轉型升級。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向內陸沿邊地區梯度轉移,實現一體化集群發展。通過開展對外投資合作,發揮境外經貿合作區平台作用,鼓勵企業抱團出海,有序向境外延伸產業鏈。

  (六)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由單純的貼牌生產(OEM)向委託設計(ODM)、自有品牌(OBM)方式發展。鼓勵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力度,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協同創新,提高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支持企業創建和收購品牌,拓展營銷渠道,從被動接單轉向主動營銷。順應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實現價值鏈攀升。

 

三、發揮沿海地區示範帶動作用,促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七)穩定傳統優勢產業。繼續發展紡織服裝、鞋類、家具、塑料製品、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鞏固傳統優勢。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設備改造,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八)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鼓勵電子信息、移動通信、汽車及零部件、集成電路、醫療設備、航空航天等輻射和技術溢出能力強的先進製造業加工貿易發展。推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進入關鍵零部件和系統集成製造領域,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整體製造水平。

  (九)支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促進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承接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物流配送、財務結算、分銷倉儲等服務外包業務。在條件成熟的地區試點開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項目境內外檢測維修和再製造業務。

        (十)繼續發揮沿海地區示範帶動作用。發揮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配套完備、產業集聚、物流便捷、監管高效等優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珠三角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和東莞、蘇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以及示範企業建設,培育認定一批新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企業。支持一批有實力的加工貿易企業培育區域性、行業性自有品牌,建設境內外營銷網絡,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支持沿海地區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

 

四、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十一)推動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發展。按照國家重點產業佈局,支持內陸沿邊地區加快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產能的轉移。鼓勵內陸沿邊地區基於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加工貿易。穩妥推進國內外企業將整機生產、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發結算環節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形成產業集群。

        (十二)建立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合作機制。推動建立省際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協調機制,重點協調解決信息不對稱、配套服務不完善、人才不充裕等問題,加快推動項目落地。鼓勵沿海地區與內陸沿邊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按照優勢互補、共同出資、聯合開發、利益共享的原則,開展產業對接、人才交流培訓等方面合作。

        (十三)支持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發展。加大對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支持力度,重點加強承接地的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員工技能培訓、招商引資、就業促進等相關工作。有條件的地區可設立承接轉移專項資金,用於促進相關工作。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和示範地。

        (十四)研究制定差異化的支持梯度轉移政策。在嚴禁污染產業和落後產能轉入的前提下,結合國家重點產業佈局,研究制定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政策措施。

 

五、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十五)謀劃加工貿易境外合作佈局。做好境外合作重點國家和重點行業佈局,引導建材、化工、有色、輕工、紡織、食品等產業開展境外合作。轉變加工貿易企業“走出去”方式,支持企業依托境外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經濟特區等合作園區,實現鏈條式轉移、集群式發展。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跨國企業。

        (十六)完善加工貿易國際合作機制。強化現有多雙邊合作機制,加強與“走出去”重點國家在投資保護、金融、稅收、海關、質檢、人員往來等方面開展合作,為企業提供支持。搭建對外合作平台,組織國內加工貿易企業與重點國家行業對口交流,開展產業對接合作。

        (十七)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支持傳統優勢產業到勞動力和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建​​立生產基地,發展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支持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城市、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積極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

        (十八)提升中非工業化合作水平。按照循序漸進、重點突破、試點示範的原則,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載體,積極推進中非工業化夥伴行動計劃。選擇埃塞俄比亞、埃及、尼日利亞、安哥拉、南非等條件相對成熟的國家重點開展加工貿易產能合作。

 

六、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增強發展動力

        (十九)深化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改革。總結廣東省取消加工貿易業務審批和內銷審批試點工作經驗,全面推進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改革進程。實行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動態管理機制。完善重點敏感商品加工貿易企業准入管理。

        (二十)建立加工貿易新型管理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加工貿易企業經營狀況和生產能力核查機制,督促企業強化安全生產、節能低碳、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加快推進商務、海關、質檢、稅務、外匯等部門與加工貿易企業多方聯網,實現部門聯動。在有效防範風險、確保稅收的前提下,適時完善現有銀行保證金台賬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評價體系。

  (二十一)優化監管方式。加快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通關作業無紙化等改革,進一步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改進監管方式,逐步實現以企業為單元的監管。對資信良好、信息透明、符合海關要求的企業,探索實施企業自核單耗的管理方法。規範出境加工監管流程。

      (二十二)加快推進內銷便利化。研究取消內銷審批,進一步簡化內銷徵稅和核銷手續。推廣實施內銷集中徵稅。發揮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等平台作用,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與國內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對接,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支持企業通過開展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拓寬銷售渠道。

      (二十三)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作用,積極推進其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推動區內產業升級。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積極推進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先行先試,及時總結評估,適時研究擴大試點。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等多元化業務。

 

七、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

  (二十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現有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支持產品創新、研發設計、品牌培育和標準制定,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加強對社會資金的引導,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產業基金等,促進改善各類公共服務。

  (二十五)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商業可持續和風險可控原則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對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信貸支持,為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創新海外保險業務品種,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提高承保和理賠效率。引導融資擔保機構加強對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的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內保外貸等方式為加工貿易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提供融資支持。

  (二十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國家規定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減輕加工貿易企業負擔。加快實現社會保險全國聯網,增強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的便捷性,方便流動就業人員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做好加工貿易重點發展地區流動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工作。

  (二十七)優化法治環境。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慣例的加工貿易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加工貿易企業分類管理,建立商務、環保、海關、工商、質檢等部門協調機制,推進加工貿易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並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相關聯。建立誠信守法便利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加強對貼牌加工企業商標、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規範、監督和指導。加大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力度,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二十八)營造公平外部環境。積極參加多雙邊規則談判,推動引領多邊、區域、雙邊國際經貿規則制訂,強化經貿混委會等雙邊合作機制,有效化解貿易摩擦和爭端。發揮自由貿易協定的促進作用。構建穩定的製度化合作平台,進一步改善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雙向貨物、服務和投資市場准入條件,推動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動內地和港澳的經濟一體化,繼續推進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

     (二十九)營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輿論環境。穩定加工貿易政策,提供可預期的長期發展環境。鼓勵和保護創新,尊重和發揚企業家精神,支持製造企業做專、做精,爭創百年企業。鼓勵企業重視研發和技術應用,提升管理水平。加強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企業的宣傳和經驗推廣。

 

八、組織保障

    (三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加工貿易企業與職業學校、高等院校、培訓機構合作機制,建設實訓基地,實行人才定向培養、聯合培養。打造勞動力供需對接平台,促進千所職業學校與加工貿易企業合作。加強跨境電子商務、專利信息和知識產權國際化等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加強國際合作,引進海外中高端人才,為企業“走出去”培養本土化人才。強化人才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培養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三十一)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支持建設公共技術研發平台、公共實驗室、產品設計中心和標準、檢測認證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打造產學研對接平台,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與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搭建內外貿融合發展平台,促進國內外企業溝通、交流和採購對接,推動內外貿市場協調發展。

    (三十二)發揮中介組織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政府、企業和國外行業之間的橋樑作用,組織行業信息交流、建設行業標準體系、參加國內外展會、推進行業自律、開展貿易摩擦應對和預警工作。加強調查研究和行業協調,為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

    (三十三)強化地方配套和部門協作。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地區實際和部門分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形成合力。各部門要密切協作,建立協調工作機制,為加工貿易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各地區要出台相關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實。

國務院

201614

(此件公開發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2016-01-18 12:2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8日電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在當前加工貿易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條件都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指導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指出,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動產業升級、穩定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深度調整,加工貿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放慢,產業和訂單轉出加快,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逐漸削弱。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國際產業分工深度調整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契機,立足我國國情,創新發展加工貿易。

《意見》強調,要遵循始終堅持穩中求進、著力推動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合理統籌內外佈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原則,推動加工貿易進一步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一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由低端向高端發展。二是產業鏈延長,向生產製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轉變。三是經營主體實力增強,由加工組裝企業向技術、品牌、營銷型企業轉變。四是區域佈局優化,逐步實現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和境內外合理佈局。五是增長動力轉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轉變。

《意見》提出了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四大任務,一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二是發揮沿海地區示範帶動作用,促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三是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四是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意見》要求,要深化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改革,建立加工貿易新型管理體系,優化監管方式,加快推進內銷便利化,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要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慣例的加工貿易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營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輿論環境。要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設公共服務平台、發揮中介組織作用、強化地方配套和部門協作等方面加強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組織保障。

《意見》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充分認識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地區實際和部門分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形成合力。各部門要密切協作,建立協調工作機制,為加工貿易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中國新聞網

2016-01-17 18:55

王喜良視覺中國資料

中新社昆明117日消息,雲南昆明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117日選舉王喜良為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長,拉瑪·興高為昆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學農、吳濤為昆明市副市長。

王喜良,男,漢族,196312月生,在職博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19838月參加工作。歷任昆明冶金研究院院長,昆明冶金研究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曲靖市副市長,雲南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等職。

20151021日,王喜良出任昆明市委副書記。 1029日,昆明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任命王喜良為昆明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長。

拉瑪·興高,男,彝族,196710月生,現任昆明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

趙學農,男,漢族,196211月生,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現任中共昆明市西山區委書記。吳濤,男,漢族,196810月生,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

此外,會議還選舉王亞鋒為昆明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